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必须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了普及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掌握防控传染病的方法,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群防群控
学校卫生工作要按照依法治教、依法治卫、依法办事的原则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把师生流行病、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制度》《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建立防控组织机构,形成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师生员工一齐抓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定期对学生、教职员工进行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健康教育培训应不少于1学时;在校期间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学时。
2.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3.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4.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每学期至少集中开展两次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三、落实学校卫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
1.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建立体检制度和师生健康档案,做好学生预防接种管理。对出现的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例,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
2.加强校园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建立教室、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四、落实“四早”措施,确保疫情预防和控制无漏洞、无死角
1.早发现。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实行晨、午、晚检制度。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及时查明病因。对可疑者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认。教师健康情况由各部门负责,人事处牵头汇总。
2.早隔离。建立留观室,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不与人群接触。
3.早报告。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4.早治疗。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协助家长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同时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并做好病因追踪报告。
五、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学校卫生条件好坏,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教学用房、宿舍、餐厅要通风良好;食堂建筑、设备及环境要求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厕所有冲洗和洗手设施;
2.按照现行相关国标的规定为学生提供饮食饮水安全、环境卫生安全。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加强教室、图书馆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校园公共设施及公用器具的保洁和消毒工作。
3.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毒、防护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六、落实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序高效
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七、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责任追究
1.每天开展校园清扫和消毒,并做好记载。
2.加强学生午餐和住校生的管理。
3.派专人每天查看学生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员集中场所的卫生状况,经常检查督促有关责任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并将其工作实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
4.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的情况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因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