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党建聚合力 艺术浸润共成长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工第一、第二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总结报告
一、项目简介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入选省教育厅支持开展福建省美育浸润行动的8所高校之一,艺术教育学院作为项目执行单位,联合教工第一、第二党支部组建精干力量,围绕“高质党建聚合力 艺术浸润共成长”主题开展立项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旨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并在美育浸润行动过程中增强党员的党性教育,推动“艺心向党”党建品牌建设,相融共促,合力为各帮扶实验校的美育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师资培训等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切实提高福建省美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项目活动起止时间2022年12月-2024年5月,支部党员33人共同参与此次立项活动。
二、“立项活动”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及区域美育均衡发展,探索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福建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9〕41号),于2019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印发了《关于实施福建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持续推进全省美育浸润工作的开展。项目协同联动校政行企多方力量,凝结专业优势,聚合美育资源,构筑稳定团队,积极探索“浸心润德,精准帮扶”美育浸润行动策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优化帮扶实验校艺术师资成长路径,形成多层多维立体式辐射浸润,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仅强化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影响力,促进对口支持县域学校美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双向交互,涵养艺术师资心灵,润泽艺术师资品德,进一步推进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目前,项目已主动对接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南平松溪县、宁德福安市,以及“世界瓷都”泉州德化县教育局,在对口支持教育局的协调下,选定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松溪县实验小学、松溪县松航小学、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校区4所“福建省美育浸润实验校”进行授牌,召开美育浸润启动仪式,实施行动计划。
三、“立项活动”做法
(一)组织监督,建立协作机制
由上级党组织作为牵头和监督部门,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增强校内各职能部门贯通衔接,融合省级美育研究学术团队与职后美育资源,形成“督—协—研—培”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新理念。第一,统合校内力量,督协贯通。成立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福建省教育厅设于我校的福建省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党政办、教务处、艺术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发展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部门通力合作,统筹规划美育师资、资源,保障经费专款专用,多方协同,全方位保障项目实施。第二,凝聚帮扶团队,研培融通。学院教工第一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组成福建幼高专美育浸润行动工作项目执行团队,联动“艺术教育专业群”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王萍萍教授工作团队,省级小学音乐、美术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基地、福建省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小学音乐、美术学科培训单位、民间艺人等优势力量,建立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美育教师队伍,形成专业水平高、执行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美育帮扶团队,共同保障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推行与落实。
(二)问诊把脉,实现精准帮扶
在学院党总支的带领下,项目执行组始终坚持先进、务实、创新的发展理念,提出“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美育浸润,立德树人”观点,党员深入帮扶实验校,在充分了解帮扶实验小学艺术师资、学情、校园环境、艺术课程教学、艺术社团开设以及艺术教学设备等情况后,以地方突出的美育问题为突破口,科学精准地制定三地四校帮扶工作方案。如,帮助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围绕学校“三雅”文化进行多学科融合的美育特色课程建设,以合唱、陶艺活动为切入点,增强两门美育专项课程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同步提升教师课程教学水平及专业指导能力。通过定期开展指导训练、实验校教师参与跟训,助力松溪县实验小学提升教师对学校鼓号队、版画等艺术社团的教学与管理水平,促进实验校社团逐步凸显各自特色与个性,并面向全体学生开展。
(三)重浸讲润,开展常态化帮扶
支部书记组织带领党员教师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常态化帮扶行动。帮扶过程中,党员教师与实验小学共建微信联动群,开展和分享各类线上美育教科研活动,以促进学习资源共享、及时答疑解惑,补齐美育资源短板。
1.云端共话,先锋引领新理念
组织帮扶实验小学艺术教师参加《福建美育》栏目专题节目——《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创造美好生活》线上学习,聆听福建省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福阳教授,艺术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福建省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萍萍教授围绕“什么是真正的美、美育是什么、美育如何引领文化繁荣与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地解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之真谛。
2.线上同研,联动教研共发展
第一,“多维浸润深探究”。党员教师组织帮扶实验小学艺术教师通过线上会议形式观摩课例,学习教学专题,参与评课议课研讨活动,倾听名师诊断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反思,形成教学决策,深入探讨新艺术课程标准下的艺术学科教学新样态。第二,“专家齐聚质量优”。党员教师积极联动省级、区级教研员,接洽我校培养的省级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带头人,依托省级教育教学开放活动日、市级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线上教学研讨,保障教研活动高质量开展。
3.送教送培,示范课改促提质
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学院副院长颜艳副教授,教工第二党支部党员何青副教授为德化县二实小艺术教师开展现场讲座和课例点评。通过以观摩课为具体案例,结合新艺术课程标准对艺术学科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展开深入讲解,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师们参与主题式、单元化教学课程重构体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助力艺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4.赛训结合,凝心聚力强增效
(1)沉一线,精发力
党员教师发挥专业优势与帮扶小学教师形成一对一师徒制,通过线上交流研讨与线下面对面指导形式,派遣骨干教师阶段性深入学校课堂,结合赛事项目,围绕艺术课程的教案写作、课堂教法学法指导、合唱指挥技能、学生音色训练等内容,实现及时援助,精准帮扶。无论是线下的反复练习、精细打磨,还是线上的资料审阅、点评反馈,高校教师始终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指导理念,耐心、细致地同帮扶实验小学教师分享经验。
(2)聚共识,广联动
除了一对一的帮扶行动,党员干部还组织带领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面向福安、德化、松溪三个县域艺术教师,开展福建省美育浸润行动县域美育师资培训,参加此次短期集训的共有51位学员。
党员教师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致敬乡村教师”声乐专场、组织座谈、观摩高校艺术团排练等形式,围绕新时期美育师资的师德师风建设、新艺术课程标准下的作业设计、小学校本艺术社团的建设以及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训练等内容,联动式引领县域师资的理念学习、促进县域之间的交流,引发深度反思,助力艺术师资课堂教学能力、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建设水平的提升,推动各县域艺术师资队伍的协同发展。
四、“立项活动”成效
(一)三地四校准帮扶,浸心润德出成效
在一年的美育浸润行动中,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项目执行组共开设12次讲座、8次教研、2次音乐会、1次“美育浸润行动”省级美育师资专项培训,惠及三个县域百余名艺术教师,活动覆盖四所帮扶实验小学美育教师达621人次。讲座开展期间,参与现场聆听的还有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部门、进修学校、县域中心小学各校长、副校长(分管教学)、教务主任或教科室主任及专业教师代表约240人,同步线上观看达960多人;参与2场线上音乐会观摩与互动共有4.7万余人次。
(二)美育帮扶双向动,服务转化再赋能
1.以赛促教,以美培优
高校党员教师指导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音乐教师四年级音乐课《侗家儿童多快乐》获县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协助指导帮扶实验小学教师参加福安市实小阳泉校区合唱团获福安市第十四届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展演活动合唱专场第一名。开展的活动与成效在福建省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福建教育网、福建交通广播、县教育局、县域教育网、县域广播电视台等多个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宣传。
2.双向交互,赋能共生
在开展美育浸润帮扶行动中,基层党组织发挥把方向、聚人心、促联动的作用,推动了美育帮扶的双向流动。一方面提高帮扶县域小学艺术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赋能县域美育浸润行动高效开展;另一方面,支部党员开展的音乐会、美育专题分享、教研活动等深得帮扶校的肯定与赞誉,也体现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为教师队伍成长、专业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使其具有服务一线教学的实际价值,再一次彰显了艺术教育学院“艺心向党”“一融双优”的建设成效。
五、佐证材料
开展2022省级美育浸润实验校遴选授牌
拍摄者;福安市教育局
福建省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学院院长、艺术教育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党员王萍萍教授参加《福建美育》栏目专题节目
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颜艳副教授开展讲座
《新艺术课程标准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思与行》
(拍摄者:江波)
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成员何青副教授开展讲座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实施》
(拍摄者:郭嘉)
开展教研活动并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县级音乐现场课比赛获第二名
2023年8月组织德化、福安、松溪三个帮扶县域
开展“福建省美育浸润行动”县域美育师资(音乐培训活动)
党员肖豆豆老师在“福建省美育浸润行动”县域美育师资培训会上
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