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主旋律,该如何有效地与特殊儿童进行师生互动才能提高课堂整体质量?面对孩子的突发状况我们又该如何去处理?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2023年5月22日-6月2日,学前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21级学生前往福州敏朗教育机构,结合教育实习实践经验,对实习基地核心的三大课程进行分析和梳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探索解决之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一.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能提高特殊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大小肌肉运动能力,同时能提升特殊儿童的认知理解、物理概念和情绪控制能力,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时刻观察孩子的身体情况并作出适当调整,将幼儿的安全视为第一位。在横抱筒训练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反思,认识到由于没有及时注意到干扰物的存在,幼儿的注意力被吸引,从而导致儿童在训练过程中走神。
二.认知语言
认知语言课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在指认区辨环节中,动孩子的手作为提醒,导致孩子的注意力被分散,而后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出现打人行为后作为新手老师的我们下意识出现躲避行为,因此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行为,导致了课堂效果不佳。

实习生进行认知干预
三.社交游戏
社交能力一直是特殊儿童所欠缺的一个方面,孩子是否愿意和老师互动是游戏能否完成的重要因素。在一次社交游戏“种萝卜”中,我们过于追求幼儿能够捡到玩具这一目标的实现度,而忽略了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与儿童的语言,动作,眼神等方面的交流变少,导致社交能力的培养被忽略了,活动效果不佳。

实习生进行个别化训练
经过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同学们的自我反思,同学们对于特殊儿童教育技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在个别化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回应幼儿的目标行为,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应讲究强化与辅助的策略。首先教师发出指令应该简洁明了,便于孩子理解。其次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反应,教师不做多余的动作避免无意间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最后,家校沟通在机构的个别化教育中也是尤为重要的,及时和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参与到教学中,家校合作,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实习生与基地指导教师共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