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 | 乡村振兴路上的“大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3-07-15]来源: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阅读量:[6]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7月4日—7月7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走进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研学基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专题)泉州南安蓉中村、岑兜村和德化南斗村等地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思想伟力"2023年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联学共研活动,把主题教育扎根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推动"大思政课"走深走实。     
此次联学共研活动联合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和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省内所3院校共同开展。活动以理论学习、交流研讨、专题宣讲、实践研学、思政微课和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 
开展专题研学 感悟思想伟力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联学共研实践团队邀请驻村顾问陈金顺老先生讲授"筑牢思想根基 凝聚奋进力量"的专题党课,队员们围绕《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和《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浙江20年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经验案例》进行了再学习、再研讨、再调研,更加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的重大意义和思想伟力。在研讨交流中,大家表示,"千万工程"贡献巨大,不仅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蓉中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和结对共建方面的故事,既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也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起到示范作用。
聚焦党建领航  发挥组织优势
蓉中村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一根本,突出"党委领头开路引领发展、党员认领项目带头发展、各方联建联促借力发展、群众主动参与持续发展" 四个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共建大邻里,幸福小邻里"党建品牌。联学共研实践团队实地调研 "天人合一 幸福蓉中"党建馆,深入学习了蓉中村在过去十年中在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文化引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成果。大家表示,蓉中村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探索出一条"党建统领、经济先行、全面发展、强村富民"的发展道路,离不开村党委建设模式的探索,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青年学生要以理论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听党话、跟党走,肩负时代的使命,扛起乡村振兴的大旗。
走访特色企业  探寻产业活力
蓉中村坚持以经济为先,遵循"以工业为本"的总方针,在村委干部的带动下,成立了莱克石化等知名企业,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创强村富民的新局面,为乡村"产业振兴"做出了贡献。联学共研实践团队在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蓉中)培训基地主任李泉福的带领下参观了莱克石化为首的乡村企业以及以英良集团为首的当地特色企业。通过走访企业,大家表示,蓉中村由"农业村"向"工业村"转变,走出一条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考察人培模式  激发人才引擎
近年来,蓉中村以创业培训指导为核心,创新培训模式,实施精准培训,为宁夏、甘肃的贫困村培养了一大批创业型人才,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蓉中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模式成为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联学共研实践团队通过参观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蓉中)培训基地,了解蓉中村"1+11"精准创业帮扶模式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经验做法与成效。大家表示,这种模式不仅点燃了创业激情、选准了创业方向,还培养了一大批本地创业型人才,走出了一条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创新型、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实现"人才振兴"的目标。
寻找"乡愁"之根  领略文化魅力
联学共研实践团队深入官桥镇、石井镇、金淘镇和德化南斗村等地调研侨乡文化、重温红色文化。在闽南高甲戏发源地岑兜村,队员们参观了闽南"魅力高甲戏"户外博物馆,了解了高甲戏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生产环境,体会到了老一辈对高甲戏的情愫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走进蔡式古民居,队员们探寻了闽南传统建筑文化,见证了"下南洋"文化的历史缩影;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和戴云之战历史陈列馆,追忆了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足迹,加深了对中国革命光辉历史的认识。大家表示,了解闽南地区的非遗文化、侨乡文化、乡土文化等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通过追溯红色故事、探访革命故事之旅对弘扬革命精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青年学生要将传统村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活,变保护行动为自觉行为,要发挥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实践中练就过硬的本领。
见证乡村蝶变  汲取生态密码
蓉中村坚持"生态型村庄"理念,实施"三旧改造"工程,完成了芙蓉溪生态整治工程。在福建省首个内循环恒温缸式桂花鱼养殖基地,队员们感受到蓉中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见证了"美丽乡村"建设。大家表示,蓉中村构筑起生态农业、特色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开启了一条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广大村民不仅产业发展带来红利也从生态建设中获益。青年大学生要融入乡村振兴,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依托研学实践  办好"大思政课"
日前,"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思想伟力"福建省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校积极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行走中的乡村振兴基地"模式,旨在推进青年学生研学实践。实践活动中,我校与共建联学单位分别在"芙蓉李氏家风家训教育基地"以及德化县国宝乡南斗村"戴云之战历史陈列馆"举行了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赴德化县国宝乡南斗村开展"长者食堂"帮扶捐赠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帮扶责任,给"长者食堂"送来温暖。大家表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是青年学生在广阔的思政大课堂成长历练的真实写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实施"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契机和平台,为思政课不断注入鲜活的社会实践素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青年学生将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在乡村课堂点亮"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