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一‘马’当先”竞赛契机,系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历经长期积累与系统建设,在理论武装和思政育人方面不断取得扎实成效。9月27日,第十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总决赛在福建农林大学圆满落幕。我校代表队在本季竞赛中,以高职高专组第六名的好成绩晋级总决赛,最终斩获团体优胜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系统布局,机制保障:构建“党委统筹、马院引领、多维协同”的理论育人体系
作为全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建设单位,我校持续深化理论教育内涵建设,注重将日常教育教学与思政育人体系紧密结合。学校党委统筹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多部门完善常态化育人实施方案,形成“课程融入—综合提升—成果转化”的推进机制,覆盖全校各学院学生。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学校将“一‘马’当先”知识竞赛视为检验和展示的重要平台,每年均吸引1000余名学生踊跃参与。每年通过校级综合选拔,最终都会有30余名学生进入理论素养提升团队,在集中学习与持续锻炼中不断成长。这一系统布局和常态化育人机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也为“一‘马’当先”引领全校理论素养建设、推动“万‘马’奔腾”育新人打下坚实根基。
二、融入课程,强化实践:形成“课赛互促、学用结合”的育人路径
我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科优势,注重把思政课教学融入课堂与日常学习,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校开设“思政理论与综合能力素养”选修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授课,将理论前沿、时事政策与思想政治课深度融合,并纳入公共选修体系,推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理论思维与综合素养。同时,学校将“一‘马’当先”知识竞赛作为课程学习的延伸和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赛前准备、团队协作和现场比拼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实现从课堂到竞赛、再从竞赛反哺课堂的良性循环。通过“课程学习—竞赛实践”双向联动,学生逐步形成“学理论、用理论、信理论”的学习共同体,真正展现出“课赛互促、学用结合”的育人成效。

三、情感融合,机制协同:营造“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育人共同体
学校高度重视理论育人过程中的情感凝聚与机制协同,通过“校长与青年学生面对面(思政专场)”等活动,倾听学生心声,回应成长关切,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使命感。学校统筹资源,马院教师团队注重日常陪伴和个性化指导,采用小组研讨、个别交流、随时答疑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与实际困难,真正把“关怀不断线、成长有支撑”落到实处。在每次的“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活动中,这种师生共进的机制都得到充分彰显。校领导的勉励、教师的指导与同伴的互助,共同营造了温暖而有力的育人氛围,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良好育人效果。

四、常态培育,厚植根基:彰显重点马院育人的长效与温度
学校坚持“教、学、情”有机融合,注重厚植理论教育的根基。通过持续性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研讨,帮助学生在思想深度、理论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稳步成长,逐步形成既有广度又有温度的育人长效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锻炼出一批理论骨干学生,也推动教师在教学研究和育人方法上不断精进。学生们通过“一‘马’当先”知识竞赛,不仅检验了自己的理论素养,更展示了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的思维厚度与精神风貌,重点马院“常态培育,厚植根基”的长效力量与育人温度也得到充分彰显。
本赛季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在培育信仰坚定、理论扎实、担当有为的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缩影,更是我校重点马院长期坚持理论教育常态化建设的实践成果。未来,我校将持续发挥重点马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以持之以恒的精神推动“大思政课”走深走实,为培养信仰坚定、理论扎实、担当有为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