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防,用心呵护——福幼二园秋冬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发布者:附属第二幼儿园发布时间:2024-11-12浏览次数:10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昼夜温差增大,各种传染病进入高发期。气候变化会让不少小朋友不适应,感冒、腹泻也成为这个时节的多发疾病。该如何预防这些传染性疾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

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及普通感冒、手足口、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PART.01

流行性感冒及普通感冒


01

病原体: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主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02


症状:突发高热,往往伴有全身症状,年龄较大的儿童会说头痛或肌肉关节酸痛,而年龄小的孩子不太会表达,通常表现是精神状态跟以往不一样。
特别提示:出现流感样症状(体温≥38℃,有咳嗽或咽喉疼痛)后应居家休息,隔离至体温恢复正常、其它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方可复课。

PART.02



手足口病


01

病原体:由肠道病毒引起。

传播途径: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共同进食、接触患者水杯、玩具和毛巾等物品进行传播。

02


症状:发热(38℃左右),手、足、臀出现疱疹,口腔出现溃疡。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


PART.03



水 痘


01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学龄前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

02


症状:低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

PART.04



流行性腮腺炎




01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02


症状:患儿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PART.05



诺如病毒



01

病原体:诺如病毒。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02


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其它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多数患儿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诺如病毒传染性强,所有人群均易感染。


预防措施

1.合理穿衣不受凉

这段时间早晚温差较大,要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参加户外活动时,更要注意增减衣服,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避免“回冷”时着凉感冒。

2.开窗通风病菌少

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使空气清新,减少病菌,预防疾病。

3.营养均衡不挑食

注意多补充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不吃寒凉食物,提高抗病能力。

4.规律作息请记牢

要求孩子每日早睡早起,保证精力充沛;课余时间,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5.个人防护需做好

提醒孩子坚持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佩戴口罩,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等物品,少去人多密集的场所;上学到园或离园到家应当及时洗手,不随意用脏手触碰自己。

6.正确洗手很重要

小手洗洗,健康陪你。要注意勤洗手,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加强卫生意识,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7.接种疫苗最有效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请各位家长根据相关接种要求,带孩子按时完成疫苗接种,抵御传染病的侵袭。



幼儿园如何做的呢?






01

测体温、早发现





幼儿园严格贯彻“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缺勤追踪登记制度,每天两次(入园和午休时)为幼儿测量体温,把好“健康第一关”。



多通风、常消毒


02




活动室、寝室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卫生消毒检查。


03

勤锻炼、强体魄





坚持每天组织幼儿2小时户外活动,不仅增强了体质,还提高了对疾病的免疫能力。




勤洗手、多喝水


04




教师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通过图片、儿歌、亲身示范等方式,让幼儿知道要勤洗手、爱洗手、洗净手。通过绘本故事、谈话、“咕嘟咕嘟喝水啦”主题墙等形式,引导幼儿主动、科学、合理地喝水。

      秋季传染病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最好的爱都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我们将持之以恒,关注每一个生活小细节,用心呵护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