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们:
三月正是早春时节,天气时晴时雨,气温起伏不定。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人体的免疫力相对比较弱,特别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疾病。为保障幼儿健康快乐的学习与生活,请家长朋友们关注这份预防传染病健康小手册。
春季常见的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和症状表现,可分为三大类:
◆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消化道传染病,比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出疹性传染病,比如手足口病和水痘等。
流感:仍是目前主要的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流行性感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以冬春季为主。2024年1月份以来,福州市流感疫情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当前处于中等水平,但仍高于历史三年同期水平。近期,甲流病人相对比前段时间有所回落,而乙型流感呈现上升趋势,成为优势毒株,造成流感疫情出现波动。
特别关注:出现流感样症状(体温≥38℃,有咳嗽或咽喉疼痛)后应居家休息,隔离至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方可返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流行的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场所。因此开学初期,学校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尤为重要。出疹性传染病
春季,儿童常见出疹性传染病也逐渐增多。常见的有水痘、手足口病、幼儿急疹、麻疹和风疹等。这些疾病病原体不同,传播途径多样,但病程中都会出现皮肤皮疹,如斑疹、斑丘疹、疱疹等。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学龄前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症状:低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隔离与治疗:隔离至全身皮疹结痂为止,时间一般不少于发病后两周;患儿居家休息,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治疗以对症为主,皮肤保持清洁,避免抓挠。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如果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头痛烦躁,出现惊厥,应及时送医治疗。传播途径: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共同进食、接触患者水杯、玩具和毛巾等物品进行传播。症状:发热(38℃左右),手、足、臀出现疱疹,口腔出现溃疡。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隔离与治疗:患儿应居家隔离,隔离至全部症状消失后7日,期间注意休息;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清洁;家长关注孩子病情进展,必要时及时就医。(一)健康监测不能少,每日留意孩子的健康状态,留心是否出现发热、咳嗽、腹泻,是否出现手足口部位疱疹等症状,及时向老师请假报备,不要带病上学!孩子感染后,务必居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及时就诊!(二)正确洗手很重要,勤洗手,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三)饮食安全要抓牢,叮嘱孩子“喝开水,吃熟食”,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讲究荤素搭配,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少吃零食,不吃寒凉食物,不喝生水。(四)规律作息请牢记,要求孩子每日早睡早起,保证精力充沛;课余时间,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五)个人防护需做好,提醒孩子坚持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佩戴口罩,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等物品,少去人多密集的场所;上学到校或放学到家应当及时洗手,不随意用脏手触碰自己。(六)接种疫苗更有效,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请各位家长根据相关接种要求,带孩子按时完成疫苗接种,才能抵御传染病的侵袭。 1.测体温、早发现
幼儿园严格贯彻“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缺勤追踪登记制度,保健室与保育员每天两次(入园、午休)为幼儿测量体温,把好校园“健康第一关”。 班级教师与保育员坚持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每周聘请专业机构定期对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进行消杀和灭菌。 3.勤打扫、保清洁
定期组织后勤人员打扫环境卫生,规范做好活动室、寝室、食堂等场所的消毒工作,对孩子使用的床单被褥、水杯、玩具等用品定期清洗、消毒,为幼儿在园生活、游戏、学习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充足的户外时间,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身体骨骼发育。老师们带领幼儿积极参与跑操、玩器械等各项运动,坚持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通过日常生活课程,鼓励幼儿自觉饮水,提倡多喝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品。各班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展示正确洗手的宣传小贴士,养成科学洗手的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持之以恒,
认真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
关注每位幼儿的身心健康,
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坚固的防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