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来信啦!——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冬春季传染病预防致家长一封信

发布者:附属第二幼儿园发布时间:2023-12-20浏览次数:10

12月20

图片

控制传染源

图片

切断传染途径

图片

良好的生活习惯

图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现已进入冬春季节,天气转冷、昼夜温差大,是各类传染病的易发、高发期。除了气温的变化,幼儿本身的抵抗力也比成年人弱,极易受到流行性传染病的侵袭。不同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出现哪些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支原体肺炎


 根据我国最新《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支原体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
 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均可携带病原体。
 潜伏期较长,平均为2—3周。

 主要症状:

1.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

2.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

3.咳嗽较为剧烈, 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传播途径:感染主要经过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

儿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时要及时就医。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主要是甲型乙型流感病毒

 早期症状:

1.突然高热,往往伴有全身症状,比较大的儿童会说头痛或肌肉关节酸痛,年龄小的孩子不太会表达;

2.通常表现是精神状态跟以往不一样。

儿童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

1.持续高热3天甚至更长时间;

2.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寒颤;

3.剧烈咳嗽、呼吸加快或者呼吸困难;

4.严重呕吐;

5.精神萎靡或者不愿意交流;

6.嗜睡,或者哭闹不安、惊厥。



呼吸道合胞病毒



5岁以下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普遍易感,也有部分年龄较大的儿童感染。

主要症状:

1.感染后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表现为症状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也可以表现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2.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鼻塞、流涕、毒感染大 咳嗽和声音嘶哑等,同时往往伴有咳嗽、喘息,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呼吸费力和喂养困难等。


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腺病毒、鼻病毒、

副流感病毒等病毒


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

1.腺病毒

部分型别感染可能在两岁以下的儿童中引起比较重的腺病毒肺炎,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经过一般的治疗往往没有缓解,同时伴有呼吸系统明显的改变,像呼吸费力、明显的咳嗽喘息,甚至出现精神方面的改变;比较大的儿童可能检测出腺病毒阳性,如果没有明显的下呼吸道感染,可以在家对症处理。

2.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可对症用药,适当多喝水、多休息,少部分免疫功能低下的或患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在特殊情况下当病毒侵犯到下呼吸道,可能引起比较重的感染,需要临床医生鉴别诊断。



混合感染


混合感染是同时感染2种以上的病原体,临床上的“混合感染”多数以病毒、细菌、支原体的组合为主。


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遵照医嘱居家规范服用药物,多饮水和充分休息后,病情可在1至2周得到缓解。

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超过72个小时体温超过40℃,或频繁咳嗽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出现胸痛 、喘憋、咯血、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精神差、频繁呕吐等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


勤通风


1.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根据具体天气情况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开窗时注意保暖。
2.通风条件不良,可采用机械通风,幼儿园每天对幼儿教、寝室采用臭氧消毒机消毒,每周聘请专业消杀机构进行消杀和灭菌。


勤洗手

手是发生传染病交叉感染的重要媒介,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接触眼、口、鼻前均要洗手。

戴口罩

 佩戴口罩仍是当前最便捷有效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挡飞沫和病毒,建议大家在生活中科学规范佩戴口罩,降低传染风险。特别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进入医院、诊所和其他密闭场所时,建议全程佩戴口罩。

多锻炼

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也不宜过食油腻,应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足量饮水,作息规律,保障睡眠,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对于传染病,比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接种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希望家长朋友们了解以上小知识,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