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经球: 合理布局 科学设置活动区

发布时间:[2023-05-22] 作者:[培训中心] 阅读量:[4]

一、问题的提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何种学习,操作都是幼儿获取知识经验必不可少的。区域活动凸显了幼儿的操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孩子们喜欢区域活动,是因为区角活动有着相对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它能让孩子们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决定他们与同伴合作的方式。区角活动在发展幼儿探索精神等方面有集体教育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区域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园有12个教学班,总园9个班,每个班只有一个60平米的活动室,活动面积较窄小,格局较差,一室多用(教室既是餐厅又是活动室)。走廊空间也不大,加上大班额学生数,给老师组织区域游戏活动带来很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合理规划,科学设置活动区,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真正从幼儿出发,选择适宜的内容,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学习的有效活动,我园以运用有限的空间为切入点,进行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1.更新观念,以幼儿为本,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

    2.突破空间限制,科学设置区域活动。

3.根据有限的空间,投放大小适宜材料,并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  

4.结合主题活动,设置班级特色区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行动研究的思路、框架

(一) 研究对象:

总园小(1)、小(2)、中(1)、中(2)、中(3)大(1)、大(2)班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分析法

4. 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时间

2016年9月至2016年11月

四、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组织落实,分工明确,职责到位

为了确保行动研究落到实处,我们成立了行动研究领导小组,由园长严经球任行动研究负责人,业务副园长赖彦芬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园长组织理论学习及实践指导,并请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幼教研室上官秋芳主任和教育局初幼教股卢长金副股长来园指导,保教主任负责收集整理资料。由行动研究负责人制定行动研究计划后,各年段年段长结合总目标制定年段研究计划,再组织各班制定详实的区域活动方案。

成立研究领导小组,邀请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来园指导

(二)认真学习、加强培训、规范操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九月底,一返园就组织各班级组成员进行国培二级培训,并继续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特别是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表》进行解读;组织教师学习区域活动的基本原则、设置与布局、材料与投放、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分析与评价等。对班级幼儿的区域活动现状进行观察、了解和分析,把握区域活动的水平、能力及下一步指导要点。

组织各班级组成员进行国培二级培训,并组织业务学习

(三)立足活动,定期研讨,加强指导

我园活动室面积较窄小,格局较差,一室多用(教室既是餐厅又是活动室)。走廊空间也不大,加上大班额学生数,极大的限制了区域活动的开展。因此各班针对实际空间,重新合理规划区域,开齐基本区,结合年龄特点,有所侧重科学设置活动区。同时各年段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开展主题区域活动或特色区域活动。教师认真观察记录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特别关注区域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各班每周进行交流研讨学习,适时调整与推进,并利用文字、表格、音像等做好过程实录。

各年段各班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科学设置活动区

、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观念更新  能力有所提升

行动研究开始,我们再次组织老师认真学习《纲要》和《指南》,领会其精神,树立“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实行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游戏化,尊重幼儿,以幼儿为本。淡化集体教学,创设开放式的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和集中教育活动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开展主题活动时,各班教师认真备主题,想好哪些活动在生活环节学习,哪些适宜在区域活动,哪些需要在集体活动中完成,再跟孩子讨论,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如:小班的主题活动“丰收啦”,老师刚让孩子说说日常接触的农作物,地瓜、芋子、水稻等可孩子们首先反应的是:这个说我家种的百香果结了许多的果子,熟了,真好吃!那个说我家后山的桔子园的桔子很甜,院子里的石榴掰开像小朋友的牙齿……如果在以前,老师会想办法把孩子的思路引回到老师的预设上来,而现在老师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调整主题网络及开展活动的时间。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研讨中,认真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情况,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年段班级的探讨交流,学习沙龙、教学反思等活动有序开展,提高了全园教师的实践与教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全园教师树立了“教中研,研为教,以研促教”的观点,认真学习理论知识,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完善的行动研究法。坚持以幼儿为本,更进一步知道游戏是幼儿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幼儿自己的生活是其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幼儿在园活动中,包括生活环节及户外体育活动都是课程。因此,我们合理的安排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促进每一位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充分利用空间,合理规划区域。

1.空间的立体开发

向上: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向上利用阁楼和墙面,把阁楼和墙面作为孩子们操作和游戏的场所(例如编织等操作)。将小空间的不力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阁楼的楼梯底下是比较安静独立的地方,原来让老师们堆满了杂物,现在已把它清理开来,小班把它设成了娃娃家,孩子们在那里快乐的游戏。有的班级铺上了垫子变成了阅读区,孩子们可以坐在里面自由快乐的阅读。我们充分利用玩具柜及其他设施的功能进行区域划分,把活动室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块面,半封闭、半开放。我们把比较安静的区域设置在室内,如:数学区、益智区、操作区、语言区。对于有限的横向面积,我们可以选择向上发展的策略,从而使活动室的实际使用空间得以延伸与扩大。对于典型的小空间活动室,为了妥善改变其空间小的现状,我们可以在活动室的墙壁上进行规划和布置作为孩子们操作和游戏的场所。

研究前

研究后

向外:利用走廊、楼道等设置科学区、建构区、超市、医院、涂鸦墙等。我们还利用户外、走廊、盥洗室门口或楼梯的休息台来设置区域活动空间。我们将相对嘈杂的区域设置在走廊上,如:科学区和建构区等。考虑到盥洗室门口的那堵墙离水源比较近,幼儿取水、洗刷比较方便,于是我们把它作为幼儿的涂鸦墙,幼儿可以在上面随意的涂鸦。在一楼的操场特别开辟了竹墙让幼儿进行彩绘;还设了黑板让幼儿画粉笔画。为节省空间我们还考虑到区与区之间的相融性,如小班我们把生活区与角色区(娃娃家)进行整合,小朋友可以扮演妈妈或其他角色在娃娃家里练习洗衣、晒衣服、扫地板、搽桌子等各种生活技能。另外幼儿园周边的场地我们也充分的利用起来,相邻的东关小学里有两个大沙坑 , 我们组织幼儿轮流玩沙水游戏。还有办公室后面有块空地,让幼儿自由的玩泥塑活动。

研究前

研究后(固定和移动相结合)

室内:除了用玩具柜进行区域划分,还可以用收缩方便的隔断把活动室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块面,半封闭、半开放,把比较安静的区域设置在室内,如:数学区、益智区、操作区、语言区。同时语言区的阅读和益智区的棋类游戏让孩子把材料拿到阁楼上玩。

研究前

研究后

2.同层公共空间共享

二楼、三楼的走道设置公共区域,如:角色区,表演区,同层同个年段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二楼的美食城,烧烤吧,三楼的表演区、银行、美容美发,服装店等都可以共享。

3.活动室内一区多用

活动室内,教师与幼儿一起商定,一区多用。如:中大班的操作区,每天早上就是生活区,帮忙厨房择菜,撕香菇,给萝卜刮皮,挫丝等等。

(二)根据年龄特点,科学选择内容。

1.结合主题开展区域活动。

选择符合本年龄班幼儿发展需要的、与周教育重点或阶段目标相吻合的区域活动内容并制定科学的区域活动计划。可以和领域活动相结合,和主题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同我园的乡土特色相结合。如:中班年段开展的主题活动“我身边的工厂”中,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盼盼食品厂和安踏服装厂”两个工厂为参观对象。幼儿参观盼盼食品厂时认真的倾听了工人对食品生产的要求和食品生产过程。幼儿返园后就和老师一起建起了食品厂生产流水线,从和面——面包成型——烘烤面包——设计包装袋——包装食品——推销产品,都是孩子们自己在游戏中创造性地模仿成人的劳动,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2.创设特色区域。

各班级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开设特色区域。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如:大二班的游丽华和吴郁芳老师在艺术领域有兴趣,特别是对民间艺术较有兴趣,她班上就开设了表演区表演九连环、彩船等;美工区与老师们一起制作稻草龙、板凳灯,船灯、马灯等再拿到户外活动去玩,孩子们制作时认真专注,玩时更是快乐至极。还有的老师对编织感兴趣,平时帮孩子绑辫子都是花样百出,深得孩子和家长喜爱,她班上就开设了编织区。

(三)师幼共同参与,创设适宜环境

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区域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区域活动的教育性不仅蕴藏于环境中,而且蕴藏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有目的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之前很多时候,每次提到环境创设评比,老师们都加班加点自己把活动室和走廊打扮的漂漂亮亮还不时炫炫自己加班到几点以示工作有多认真。如今,通过再次学习,老师们对环境创设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要创设孩子自己的环境,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把孩子在活动区中完成的作品展示在主题墙上,把我们学习需要准备的学具和教具放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帮忙,这不也是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吗?现在的幼儿园环境,看到的都是孩子自己的作品,不再是老师和家长们的杰作了。

(四)满足幼儿需求,梯度投放材料

1.以幼儿为中心,构建开放区域。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比如因为人多,老师担心孩子取放材料时拥挤,又费时,就会把这个区的其中一两种材料(老师认为有些孩子没完成目标的)摆放在桌上,不管孩子是否对这个材料还感兴趣。如今,我们把新增的材料放在上面,把旧材料放在下一层,让孩子自由取放,自主选择。同时,在投放材料时要以幼儿为中心,满足幼儿需求的同时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也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如玩“娃娃家”的幼儿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可根据角色的需要,到“表演角”自由选取服饰、头饰、乐器等道具……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2.材料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1)多样性

同一个区域,除了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的不同,投放大小合适的多种材料供孩子选择,同时每种材料的数量是幼儿人数的1.5倍,做到数量充足又不占太大空间。如小班生活区切菜,就投放了竹刀、塑料刀、木刀,还投放了不同硬度和韧性的菜叶,萝卜、生熟地瓜,南瓜、香菇等,满足不同能力的孩子的需求。美工区的绘画、手工制作等不同材料的投放,科学区探究不同现象等等让孩子自主并有多种选择。

(2)层次性

投放的材料要有层次,有梯度,让能力一般的孩子能完成,能力强的孩子有挑战性,能引发孩子探究。在投放一段时间后,孩子不感兴趣了,就要稍作调整或改变,或提高要求,或改变玩法,这样,才能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如中班操作区的夹珠珠: 或是提供相同夹具(竹筷子、木筷子、铁筷子),不同物体(纸团、花生、黄豆、玻璃珠等)既让不同能力的孩子有选择,同时让孩子从易到难逐步循序发展。

(五)自我管理能力提高 , 幼儿得到发展

区域活动是开放式活动,需要幼儿自主选择与自我管理。老师们从设置区域开始就跟孩子商量讨论,开设什么区,要制定什么规则,是孩子们自己定的规矩孩子们更乐于遵守和执行。例如:针对活动中材料乱堆乱放,损坏严重,活动后收拾材料手忙脚乱,老师就引导幼儿讨论,最后由孩子提出制定这样的规则“不争不强,爱护材料。轻拿轻放,及时整理。活动结束,放回原处”,因为是孩子们自己亲自参与制定的,所以在活动中孩子能更好地转化为自觉遵守的行为。

由于区域活动的开放性特点,幼儿的自主意识,与同伴的合作能力,探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持续、专注等良好的学习品质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认识与思考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如: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每寸空间更巧妙、更科学的设置各班区域;如何更好地投放适宜的材料;如何更进一步地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教师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指导,何时介入,如何介入等等。

下一步打算

1.组织各班教师不断进行有区域设置教育的理论学习和探讨,努力提高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2.各班因地制宜创设室内、外公共区域活动环境。

3.材料投放的梯度性和挑战性。

4.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评价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教师要思考每个区域活动的核心价值,选取观察的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分析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等,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课程,而不时集中活动的延伸或补充。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