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前提,要想上好语文课,不能片面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深入解读,力透纸背,必须真正走进文本,挖掘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那么如何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呢?黄国才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以专业的视角告诉我们读懂课文应该"一读、二想、三动手"。"一读"指的是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读相关资料。黄老师说"读"是解读课文的基础,在解读教材前,至少要将课文开声朗读十遍以上。"二想"指的是在读懂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好在哪里,主要从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等五个方面考虑。弄懂课文的美妙之处后,联系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单元导读以及课后练习,思考我们应该教孩子些什么。"三动手"指的是在读懂课文、确立好教学的内容后就可以开始解读课文了。首先要查阅工具书,弄懂课文里较难的字词的意思以及作者、写作相关背景的资料;其次做课后练习,进一步解读课文;最后,设计课堂练习并自己做,检验课堂练习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讲座中,黄国才老师谈到:小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小学生学习书面语及书面语表达,一位语文教师不该就教材教教材,而应善于通过教材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以专业视角读懂课文确定教什么"就显得尤其重要。
黄国才老师从我系学生的实际出发,为我系二、三年级的同学量身定做了一套备课方法——"一读、二想、三动手"。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那句老话——"要想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深刻含义。黄老师的讲座为11级、12级中文专业的学生走向语文教师岗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技巧。
最后,黄老师赠给同学们一首自创的诗:"一读二想三动手,教书育人无止境。中国梦照教师梦,培养栋梁须用力"。他以这么凝练简短的一首诗作为结束语,包含了对未来师范生们的殷殷期望,坚定了同学们当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的信心。
名师简介:黄国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小语会常务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执教《古诗词三首》(四年级)曾荣获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举办的福建省第一届小学语文名师海西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生命而歌》(习作课)等多节研究课在福建师大附小等多所学校展示。《"教什么"与"考什么"——关于阅读教学与阅读评价》等多个专题研究在浙江、重庆、河南省以及省内多所学校与老师分享。撰写《台湾小语课堂的"三大意识"》等几十篇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参与编写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编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等书。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的修订工作。参与"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余文森教授《课堂教学》课程指导工作。受聘为福建省教育厅"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授课教师。2012年10月登上《小学语文教学·人物》专刊。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