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想象力浇灌诗歌之花——人文科学系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见习系列报道

作者:人文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14-05-10浏览次数:0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诗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良好凭藉。为了贯彻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林莘名师工作室于2014年57日在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金山小学的潘宇老师到校进行教研。本校的黄如湜老师也参与此次教研,福建幼高专的见习生认真聆听了这场诗意的盛宴。

古诗《乞巧》这一课例中,潘老师侧抓住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丰富的想象通过展示画面、提问、师生谈话和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根据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诗句和诗意化为栩栩如生的人间乞巧的面,从而理解诗人的企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潘老师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纽带,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起孩子们无边的遐想潘老师采用读中想象的方法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潘老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让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变得生动化、让深奥难懂的古诗内容浅显化

黄老师以"想象画面入诗境"为核心,为我们带来了《童诗的模样》的课堂教学。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有趣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再由此过渡到寻找诗里的想象力。中间黄老师还巧妙地设计了想象力大闯关的考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闯关之余,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写几句有关《为什么》的诗。最后点题指出,童诗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其实童诗很简单,童心童言就是诗。黄老师运用各种各样的有趣方式,为诗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两位老师有关诗歌课堂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歌教学通过培养学生想象力挖掘诗歌意境美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是我以后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潘宇老师讲解古诗《乞巧

    

黄如湜老师带来《童诗的模样》课堂教学